百尺竿头思更进,策马扬鞭再奋蹄——我校成功举办2024年校级教学能力比赛

发布日期:2024-03-08 来源:[质量监督处] 访问量: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推动“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促进“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成长,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技能成才。3月8日下午,我校2024年教学能力比赛在得英楼1105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比赛由张宁新校长、沈广东书记、董兆副校长、各院系部主任、国赛获奖团队成员担任评委,质量监督处孔丽萍主任主持。

比赛伊始,董兆副校长致辞,鼓励老师们通过本次教学大赛平台,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动教学创新,打造一流精品课程建设。

大赛自启动以来,吸引了众多老师的关注与积极参与,质量监督处组织参赛团队有效备赛,安排专人指导,保证了作品质量,展示了老师们的教学创新成果和独特风采。

本次比赛以团队形式开展,各团队前期已上交了参赛教学视频、实施报告和教案作品。现场比赛流程分为主讲人进行实施报告汇报和团队成员现场答辩两个部分。实施报告环节为8分钟,答辩环节由主讲人通过信息化平台现场抽取一题政策题以及评委根据各队材料和汇报现场提问一个专业题的形式,时间为5分钟。无论是实施报告汇报、现场答辩还是评委评分环节都高度模拟省赛流程。评分、抽题、答辩计时全程使用数字化平台,评委通过IPAD浏览选手作品,进行现场打分,有效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本次比赛不仅是各专业老师同台竞技的过程,也是学校帮助参赛团队打磨作品,合理调配优秀团队参加市赛省赛选拔赛的平台。我校共有11支教学团队参赛,他们依托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基于“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卫类岗位需求,创新整合教学模块、架构教学内容,形成教学策略,构建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评价,积极尝试产教融合、思政融合、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融合、基于工作任务的多学科融合,在各自专业领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探索。

各组比赛完成后,由专家评委进行逐一点评、指导和发言。

董兆副校长对评委专业点评表示了肯定,同时根据现场参赛团队的表现对各团队赛前的准备表示高度认可。她指出本次校赛形式创新,是备战省赛的一次模拟赛,各团队总体上能够把握比赛要点,教学设计结构相对完整。为促进参赛团队进一步完善作品她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选手们要注意答辩时间的分配,注重团队的配合,提前演练,控制答辩时间;二是课程整合上要依托教学论文、岗位调研等方式厘清整合依据,调研数据要真实可信;三是领悟教学大赛的目的,以赛促教,鼓励教师们通过比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促进专业成长。

沈广东书记结合现场观摩比赛的情况,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了表扬,通过比赛感受到了思想的力量、教学的魅力以及南卫教师的风采。他用精心设计、精彩呈现、精诚合作、精准育人四个词分享了观赛感悟。教学设计的高质量能够提升课堂的高质量发展,他从思政融合视角提出选手们需要把握三个“入”的建议,即要“有机融入”、“无痕导入”和“生活切入”。参赛团队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巧妙融入课堂,与学科紧密结合,让课堂更加鲜活、充满生机。

张宁新校长作为多年的省赛国赛专家评审,对本次教学大赛进行总结性评价。她指出,大多数团队和作品已经趋于成熟,并在模仿和思考的基础上有了创新。教学大赛作品是源于日常教学实践的提炼升华,是教师教学改革和教学理念进步的成果体现。教学需要体现三结合,即行业、岗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互相融合。此外,她也从七个方面对参赛团队作品提出改进意见:一是课程重构的基础需要结合岗位要求;二是参赛项目的课程内容需要具备完整性;三是大赛课程建议选择必修课、专业核心课或技能实训课,以保证教学质量;四是要体现专基融合,不求全,不求大,要有取舍;五是比赛需要按照正规流程进行,研究结论和调研的结果应作为教学大赛的备赛依据;六是需要结合实际,确立学时,以体现教学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七是答辩要有针对性,回答前需要有提纲,要有条理性。张校长对后续工作也提出了展望、规划和建议,质量处、学校教学大赛工作组要尽快遴选出优秀参赛作品,逐一进行辅导、提炼和提升。大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日常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大赛作品从课堂来也要最后反哺到课堂中,希望老师们不忘初心,坚定使命,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并重”。

此次校级教学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我校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为推动我校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大赛工作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文字:章莹 石富丽

图片:黄健

修改、审核:孔丽萍




















分享到: